科普知识

"弱视”的秘密

2019-09-09

弱视患者,眼部结构没有问题,根本原因,是婴幼儿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的发育时期,由于非正常因素的干扰,如单眼白内障、单眼远视等,双眼图像差异过大,造成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无法正常发育,双眼图像不能融合,为了避免视觉混乱,大脑视觉中枢对一只眼输入的信号进行抑制。

所以,弱视的真正治愈,不仅仅是视力恢复到1.0,而是大脑视觉中枢立体视功能的建立。

那么,如何判断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呢?立体视怎么检查呢?

立体视其实和视力一样,是可以量化的。

01.jpg
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在量化很多事物。我们把水结成冰时的温度,规定为0℃。地球自转一周的间隔,也就是太阳从升起落下再升起的时间,规定为24小时。英国皇帝亨利,以他拇指关节的长度定为一英寸,以他的脚长定为一英尺。

02.jpg

同样,为了将视力测量进行标准化量化,1843年,德国眼科医生海因里希·库奇勒,制作了视力表,规定1.0的视力,为正常眼视力,这相当于站在五米的距离,看清一个2mm大的物体(大小相当于一只小蚂蚁)。

03.jpg

当看不清楚时,可以向前移动靠近观察物体。比如,站在2.5米处,才能看清这个2mm的图标,就是0.5的视力。

04.jpg

在检查视力的时候,频繁的移动显然很不方便。于是,固定检查距离,制作不同大小的图标。比如站在5米处,看清4mm的图标,对应0.5的视力。站在一定距离,你能看清的图标越小,视力越好。

05.jpg

同样,立体视也是可以量化的。1838年,英国科学家查尔斯•惠斯通(Charles Wheatstone)首先解释了立体视,由于两眼间存在约6.5cm的间距,左右眼的相对位置不同,这就使左右眼看到的图像,存在角度引起的差异,双眼将其图像发送给大脑整合,形成具有深度、空间感的三维立体图。

06.jpg

直到20世纪60年代,立体视的测量方法开始广泛研究。规定当站在800米的距离,能分辨出一个足球大小物体的立体结构时,为正常眼立体视,这时对应的角度为60弧秒(60弧秒=1/60度)。如果不能分辨,向前移动到400米时能分辨,这时的角度是120弧秒,所以这时的立体视为120弧秒。

07.jpg

用这种方法检测立体视,距离太远,很不方便。为了方便测量,可以像3D电影一样,在平面上模拟双眼视差图像,制作立体视检查图。

08.jpg

我们以常用的Timus立体视检查图为例。四个圆圈为一组,总共分10组。检查时戴上3D眼镜,从组1到组10依次观察,会看到每组的四个圆圈中,有一个圆圈凸出来,就像漂浮在平面上一样,逐个观看,直到你看不出圆圈漂浮出来,四个圆圈都在一个平面上。这时,对应检查图背后查看,得出立体视大小。

09.jpg

立体视检查图的原理,同3D电影。戴上3D眼镜后,左眼看左图,右眼看右图。以看第1组为例,左眼看到的圆圈,和右眼看到的圆圈,与眼睛所成的角度为400弧秒,所以组一对应的立体视就是400弧秒。以此类推。不同组的角度不一样,从第1组到第10组,对应的角度范围为400弧秒至20弧秒,对应的立体视就是400弧秒至20弧秒。